![《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英文版 第3季 [全14集]插图 《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英文版 第3季 [全14集] - Bukids](https://edu.bukids.com/1829963198/Website/2025/04/2025041009231136.png)
动画介绍
《Tom and Jerry》(中文译名:猫和老鼠)是由米高梅电影公司(MGM)于1940年推出的闹剧动画系列,由动画大师威廉·汉纳(William Hanna)与约瑟夫·巴伯拉(Joseph Barbera)联合创作。该作以“追逐-对抗-和解”为核心叙事框架,讲述家猫汤姆(Tom)与棕鼠杰瑞(Jerry)在人类居所中永无止境的战争。全片采用无对白默剧形式,依靠夸张的肢体动作、精准的古典乐配乐及物理喜剧推动剧情,被《时代周刊》誉为“超越语言的全球喜剧符号”。截至2025年,该系列共制作163集短片,斩获7项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创动画史获奖纪录。
动画别名
- 官方英文名:Tom and Jerry
- 中文译名:猫和老鼠(中国大陆通用译名)、汤姆和杰瑞(港台地区早期译名)
- 方言配音版:
- 四川话版:汤姆→“假老练”,杰瑞→“风车车”
- 东北话版:汤姆→“二尕子”,杰瑞→“小精豆”
- 潮汕话版:杰瑞→“三梆子”。
IMDB评分
- 系列综合评分:8.5/10(基于60,000+用户投票)
- 单集峰值:
- 《猫的协奏曲》(The Cat Concerto,1947)评分9.1(奥斯卡获奖单集)
- 《扬基都德鼠》(Yankee Doodle Mouse,1943)评分8.9(首部奥斯卡获奖作)
- 奖项荣誉:
- 1943-1953年间7次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12次提名
- 1994年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动画IP”吉尼斯纪录。
动画亮点
1. 音乐叙事的革命性实验
- 古典乐驱动剧情:50余首古典名曲贯穿全片,如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在《猫的协奏曲》中同步琴键指法,汤姆弹奏时每个音符与琴键位置精准对应,被钢琴家郎朗称为“古典乐启蒙教材”;
- 音效拟态系统:脚步声、撞击声通过管弦乐拟声化(如定音鼓模拟汤姆坠落声),形成“听觉可视化”喜剧效果。
2. 暴力美学的童趣解构
- 超现实伤害逻辑:电熨斗拍扁、炸药爆破、高空坠落等场景以弹性形变规则消解恐惧——汤姆被劈成“小提琴轮廓”后可瞬间复原,隐喻“痛苦即短暂的游戏”;
- 器械隐喻:杰瑞用捕鼠夹改造的“迷你跳水台”、汤姆以吸尘器反向改装的“火箭推进器”,将家用物品转化为荒诞科技。
3. 匠心神级的制作工艺
- 万帧手绘炼狱:每7分钟短片需绘制15,000张中间画,动画师艾尔文·斯宾塞(Irv Spence)对镜自演表情后逐帧临摹,单集最长制作周期达18个月;
- 阴影分层技术:采用赛璐璐片上色工艺,阳光穿过百叶窗的条纹投影、冰箱内奶油光泽等细节均手动渲染。
观看指南
适合观众年龄
- 核心受众:全年龄段适配(TV-G分级)
- 低龄层(3-6岁):追逐喜剧与变形笑料提供纯粹娱乐;
- 青少年层(7-12岁):物理知识渗透(杠杆原理、重力加速度)与音乐审美启蒙;
- 成人层:人性隐喻解读(如《和平条约》暗喻“利益瓦解同盟”)。
教育价值与警示
- STEAM启蒙:
- 流体力学(杰瑞用水管虹吸原理戏耍汤姆)
- 机械工程(角色自制连锁反应装置);
- 行为警示:
- 危险动作标注“请勿模仿”字幕(如炸药使用场景)
- 学龄前儿童需家长引导理解“夸张与现实伤害”边界。
播放平台(官方渠道)
地区 | 平台 | 特色内容 |
---|---|---|
中国大陆 | 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 | 普通话/方言配音全集 |
全球 | Netflix、HBO Max | 高清修复版英语原声 |
数字购买 | Microsoft Store | 奥斯卡获奖单集合辑 |
角色与故事
核心角色谱系
角色 | 身份/能力定位 | 角色弧光 |
---|---|---|
汤姆(Tom) | 蓝灰条纹家猫。能力:机械发明、伪装术、钢琴演奏。口头禅:“我一定要抓住你!” | 从纯粹捕猎者→矛盾共生体(多次为救杰瑞放弃优势) |
杰瑞(Jerry) | 棕毛小家鼠。特长:网球冠军级敏捷度、环境道具改造。 | 孤身求生→掌控主导权,以智慧定义“弱者的反杀” |
斯派克(Spike) | 斗牛犬。定位:秩序维护者。武器:巨型拳头与咆哮。 | 暴力执法→温情父亲(对儿子泰克极度温柔) |
泰菲(Tuffy) | 杰瑞的侄子。特征:尿布婴儿鼠,天真破坏力。 | 无辜引发危机→成为汤姆道德困境的试金石 |
白猫(Toodles) | 汤姆的梦中情猫。能力:魅惑眼波。 | 虚荣符号→揭露汤姆“为爱卑微”的人性弱点 |
叙事哲学内核
- 对抗即共生:汤姆因抓不到杰瑞遭主人驱逐后,主动寻回杰瑞重开战局(《被解雇的猫》),印证“敌人是存在的意义”;
- 利益撕裂同盟:《和平条约》中汤姆、杰瑞与斯派克因争夺肉排背叛盟约,演绎丘吉尔名言“永恒利益论”;
- 神性救赎:《上天堂的猫》汤姆死后需向杰瑞道歉方可进入天堂,最终拥抱达成和解。
观众反馈与影响
全球教育实践
- 音乐课堂革命:
- 伯克利音乐学院以《猫的协奏曲》为视听课教材,学生需同步演奏李斯特曲目;
- 上海音乐厅推出“动画交响夜”,现场演奏片中配乐并投影动画;
- 物理教学工具:
- 麻省理工学院用“汤姆空中悬停悖论”讲解重力加速度与视觉误差。
文化现象级传播
- 方言狂欢:四川话版“假老练追风车车”在抖音创20亿播放量,衍生“川渝幽默复兴运动”;
- 时尚符号化:
- Gucci 2024春夏系列植入汤姆蓝灰条纹与杰瑞棕毛色块;
- 伦敦V&A博物馆将“杰瑞的茶杯小屋”列为装置艺术展品;
- 科技致敬:
- 谷歌Doodle纪念80周年推出互动游戏,用户操控杰瑞躲避AI汤姆。
动画总结
《Tom and Jerry》以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凿穿了动画史的时空壁垒。当汤姆的利爪在钢琴键上砸出《匈牙利狂想曲》的错音,当杰瑞的茶杯小屋在冰箱灯光下泛起奶油色的暖光,这部默片用最狂暴的闹剧封装三重神性:其一,匠心的偏执——15,000张手稿铸就7分钟辉煌,证明所有“毫不费力”皆源于极致的苦役;其二,对抗的共生——汤姆的捕鼠笼与杰瑞的奶酪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恰如汉纳所言:“他们恨不能吞噬对方,却又恐惧失去对方”;其三,暴力的诗学——电熨斗拍扁的猫脸、火箭炸裂的鼠尾,皆被李斯特的音符软化为一场孩童的嬉梦。
它让钢琴家懂得音符可跳跃于琴键与猫爪之间,让物理学者发现牛顿定律在笑料中重生,更让每个曾捧腹的孩童在成年后顿悟:人生无非是汤姆与杰瑞的合谋——时而追捕,时而共舞,永远在破碎的闹剧里寻找完整的自己。
点睛金句:
“我们从未想教孩子什么,只想让他们笑到从沙发上滚下来——但若他们因此学会了在跌倒时笑着爬起,那便是命运的额外馈赠。” ——威廉·汉纳(1996年访谈)
1. 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用户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仅供用户交流学习,禁用商业用途或盈利,下载后请在24小时之内删除;
2.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不参与录制、上传、存储,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断开链接;
3.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展示信息,仅限用于试看学习和参考,不得将上述资源用于商业或其它非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