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丽的神奇实验室》Emily's Wonder Lab英文版 第1季 [全10集]插图 《艾米丽的神奇实验室》Emily's Wonder Lab英文版 第1季 [全10集] - Bukids](https://edu.bukids.com/1829963198/Website/2025/03/2025031306540981.png)
动画介绍
《Emily's Wonder Lab》是Netflix首档面向儿童的科普真人秀节目,于2020年8月25日全球首播。节目由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师艾米丽·卡兰德雷利(Emily Calandrelli)主持,以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为核心,通过10集单元式内容构建沉浸式科学体验场。每集约14分钟,采用双段式结构:前半部分为实验室大型实验(如彩虹牙膏化学爆炸、液氮瞬间冷冻),后半部分为家庭可操作的小型实验(如熔岩灯制作、瓶中龙卷风),实现“现象演示-原理解构-实践验证”的闭环学习。节目突破传统科教片模式,将紫外线荧光派对、非牛顿流体池舞蹈等场景转化为视听奇观,被《家长选择》杂志评为“儿童科学启蒙的颠覆性实验场”。
动画别名
- 官方英文名:Emily's Wonder Lab
- 中文译名:
- 中国大陆:艾米丽神奇实验室(腾讯视频译名)
- 台湾地区:艾米莉的奇幻實驗室
- 国际发行名:
- 日语:エミリーのワンダーラボ
- 法语:Le Labo Magique d'Émilie。
IMDB评分
- 综合评分:7.9/10(基于2,300+用户投票)
- 单集峰值:
- 《Rainbow Horse Toothpaste》(彩虹牙膏):评分8.2(化学反应视觉化标杆)
- 《Walking on Oobleck》(欧不裂行走):评分8.0(非牛顿流体力学启蒙)
- 奖项荣誉:
- 2021年日间艾美奖“杰出儿童节目”提名
- 2022年家长选择基金会金奖。
动画亮点
1. 科学原理的感官化革命
- 现象级实验设计:
- 彩虹牙膏:以过氧化氢催化分解反应生成巨型彩色泡沫柱,辅以食用色素分层模拟火山喷发,直观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释放;
- 人体直升机:儿童佩戴旋翼装置在离心力平台上旋转,通过肢体摆动速度控制升力,阐释角动量守恒定律。
- 跨媒介解构工具:
采用动画插片(如静电实验中电子跳跃的拟人化)与原创儿歌(《Non-Newtonian Boogie》诠释流体变形)降低理解门槛,使抽象概念具象可感。
2. 包容性教育范本
- 性别平等实践:
每集确保50%以上参与者为女孩,艾米丽以“科学属于所有好奇心”为口号,破除“科学男性主导”刻板印象。巴西裔女孩Sky Alexis、非裔女孩Kennedi Butler作为常驻嘉宾,展现多元群体科学参与。 - 残障友好实验:
在《Glow Party》中设计触觉荧光颜料(添加谷物颗粒),供视障儿童通过触感辨识紫外线效应。
3. 环保伦理植入
- 可持续材料系统:
90%实验道具为可回收物改造:披萨盒变太阳能烤箱、塑料瓶改制气垫船,传递“创新无需昂贵设备”的理念; - 生态警示模块:
《Balloon Power》一集通过气球动力车竞赛,引申化石燃料过度消耗议题,引导儿童计算碳足迹。
观看指南
适合观众年龄
- 核心受众:6-12岁儿童及家庭共学群体(TV-Y7分级)
- 低龄层(6-9岁):现象感知与基础词汇建立(如“表面张力”“聚合物”);
- 青少年层(10-12岁):原理深化与跨学科联结(化学反应用于环保装置设计)。
教育价值与风险管控
- 能力培养矩阵: 领域实验案例能力目标批判性思维鸡蛋承重测试假设-验证循环方法论工程思维太阳能烤箱搭建热力学转化与结构稳定性设计情绪管理史莱姆制作感官刺激缓解焦虑
- 家长监护要点:
- 标注高风险实验:如“大象牙膏”需佩戴护目镜,避免过氧化氢接触皮肤;
- 光敏警告:《Glow Party》含紫外线闪烁,癫痫患儿需规避。
播放平台(官方渠道)
地区 | 平台 | 语言/字幕 |
---|---|---|
全球 | Netflix | 12种配音+多语字幕 |
中国大陆 | 腾讯视频(孩之宝专区) | 中文配音+简中字幕 |
数字购买 | Apple TV | 4K高清导演剪辑版 |
角色与故事
核心人物谱系
角色 | 定位/专长 | 教育意义 |
---|---|---|
艾米丽·卡兰德雷利 | 主持人,MIT工程师。风格:活力引导型。 | 打破“科学家刻板形象”,证明女性可兼具理性与创造力 |
Sky Alexis | 巴西裔常驻小科学家。特质:问题拆解力强。 | 展现非英语母语者的科学表达自信 |
Kennedi Butler | 非裔常驻小科学家。特长:机械组装天赋。 | 消除种族能力偏见,凸显动手实践平等性 |
虚拟助手“光子” | 3D动画角色,负责原理图解。能力:量子化拟态。 | 将电磁学、流体力学转化为童趣视觉符号 |
叙事母题深化
- 失败重塑价值观:
太阳能烘焙实验中蛋糕焦糊,艾米丽宣言:“焦炭不是错误,而是热传导数据的来源”——将挫折转化为迭代契机; - 伦理思辨启蒙:
《Spooky Science》用南瓜“呕吐”实验演示酸碱中和时,引申“化学制剂环境毒性”,呼吁使用小苏打等天然材料。
观众反馈与影响
教育实践革新
- 课堂工具化:
-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将《瓶中龙卷风》列为小学气象学必修教案;
- 剑桥大学开发配套教具包,通过气垫船实验解析牛顿第三定律;
- 家庭实验潮:
全球掀起#WonderLabHome实验挑战,TikTag平台相关视频播放量破7亿次,其中“陨石史莱姆”配方被转发340万次。
争议与突破
- 安全性质疑:
家长联盟批评《空气保龄球》未明确标注空气炮压力值,Netflix后续新增“成人监督”弹幕提示; - 性别平权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显示,节目播出后欧美小学女生参与科学俱乐部比例上升18%,艾米丽获聘“STEAM平等大使”。
动画总结
《Emily's Wonder Lab》以一管迸射的彩虹泡沫,重绘了科学教育的基因图谱。当孩子们脚踏欧不裂流体翩然起舞,当焦糊的蛋糕在太阳能烤箱中升起袅袅轻烟,这部作品在三个维度重构启蒙教育:其一,知识的感官民主化——将量子力学简化为光子玩偶的跳跃,让深奥原理成为可触摸的童趣;其二,包容性实验场域:Sky的葡语提问与Kennedi的机械臂组装证明,科学创新无需特定肤色或性别背书;其三,伦理的早期植入:从气球动力车到南瓜酸碱反应,每个实验皆为生态责任感的微播种。
尽管其娱乐化表达被指“削弱理论深度”,但恰是这种温柔的妥协,让科学从实验室神坛回归童年日常——如艾米丽在终集宣言:“真正的奇迹不在试管里,而在孩子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也能创造’时,眼中炸裂的星光。”
点睛金句:
“最好的实验室不是装满设备的房间,而是孩子面对未知时,那颗永不降温的好奇心。” ——《教育评论周刊》2021年度节目评语
1. 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用户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仅供用户交流学习,禁用商业用途或盈利,下载后请在24小时之内删除;
2.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不参与录制、上传、存储,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断开链接;
3.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展示信息,仅限用于试看学习和参考,不得将上述资源用于商业或其它非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