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萤火虫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中文版 [1988年]插图 [国语]《萤火虫之墓》Grave of the Fireflies中文版 [1988年] - Bukids](https://www.bukid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7/2025071207031688.png)
电影介绍
《萤火虫之墓》(火垂るの墓)是吉卜力工作室于1988年推出的战争题材动画电影,由高畑勋执导,改编自野坂昭如获直木赏的同名半自传体小说。影片以二战末期的日本为背景,通过倒叙手法讲述14岁少年清太与4岁妹妹节子在神户大空袭中失去母亲后,辗转寄居亲戚家又被迫栖身防空洞,最终因营养不良相继离世的悲剧。全片以89分钟的水彩手绘风格,将萤火虫的微光与燃烧弹的火海并置,以儿童纯真视角揭露战争对平民的碾轧,被誉为“动画史上最残酷的反战寓言”。尽管与《龙猫》同期上映票房惨淡,却随时代推移成为影史经典,入选IMDb TOP250第44名。
电影别名
影片因发行策略与文化意涵差异,衍生多版本译名:
- 中文地区:
- 香港:《再见萤火虫》
- 台湾:《萤火挽歌》《火帘之墓》
- 国际译名:
- 英语:Grave of the Fireflies / Tomb of the Fireflies
- 法语:Le Tombeau des lucioles(直译“萤火虫之墓”)。
IMDb评分
- IMDb评分:8.5/10(位列全球TOP250第44名)
- 其他平台评分:
- 豆瓣:8.7/10(战争题材动画最高分)
- 烂番茄新鲜度:97%(影评人共识“极致的美学与极致的痛楚”)
- 奖项:文化厅媒体艺术祭优秀奖、安锡动画节评审团特别奖。
电影亮点
1. 叙事结构的颠覆性设计
- 倒叙与灵界双线:开篇即揭示清太饿毙车站的结局,骨灰罐撒出的粉末化作萤火虫,牵引观众回溯悲剧源头。现实(冷灰色调)与灵界(暖黄光影)交替,如节子埋葬萤火虫时,尸骸的淡蓝与回忆中军舰烟火的金红交织,形成生死互文。
- 儿童视角的纯粹性:摒弃宏观战争描写,聚焦清太偷甘蔗被打、节子误食弹珠等细节,以纯真反衬暴虐。高畑勋坦言:“孩子的眼睛是照见战争本质的镜片。”
2. 视觉符号的诗意与残酷
- 萤火虫的三重隐喻:
- 生命微光:洞中萤火虫照亮节子笑容,对应B-29轰炸机的火光吞噬母亲;
- 灵魂化身:结局万千萤火虫升腾,象征清太兄妹脱离肉体桎梏;
- 历史批判:海报背景模糊的B-29机群暗示萤火虫即燃烧弹意象,质问“美与毁灭的边界”。
- 食物与异化:糖果罐从甜蜜信物沦为骨灰容器;节子濒死时将石头当饭团啃咬,揭露饥饿对人性的扭曲。
3. 声音设计的留白艺术
- 寂静中的轰鸣:神户空袭场景仅保留燃烧爆裂声与耳鸣般的白噪音,模拟受害者听觉休克;
- 民谣的残酷反讽:清太哼唱军歌《军舰进行曲》哄睡节子,昂扬旋律与防空洞的贫瘠形成撕裂感。
4. 历史真实的艺术转译
- 野坂昭如的忏悔录:原著作者幼年因疏于照顾致养妹饿死,片中清太“完美哥哥”形象实为作者的悔恨投射;
- 细节考据:7000日元存款、配给制饭团、黑市换米等,精准还原1945年日本经济崩坏图景。
观看指南
最佳观影群体
- 战争反思者:适合剖析人性异化、平民创伤的观众,需关注阿姨从接纳到驱逐的渐变逻辑;
- 高畑勋研究者:对比《岁月的童话》的温情,本片展现其“日常即战场”的作者性。
观影提示
- 心理准备:节子濒死前“煮石头豆腐汤”场景易引发强烈情绪冲击,建议避免独自观看;
- 隐喻解码建议:
- 单杠场景:母亲死后清太疯狂玩单杠,肢体律动实为压抑悲恸的生理宣泄;
- 骨灰罐抛掷:车站员丢弃糖果罐象征社会对战争遗孤的漠视。
播放平台
截至2025年,影片可通过以下途径观看:
- 流媒体平台:
- 日本地区:Amazon Prime Video(含导演评论音轨)
- 欧美地区:Netflix(高清修复版)
- 实体介质:
- 吉卜力珍藏蓝光碟(附高畑勋分镜集及野坂昭如访谈)。
角色与故事
核心角色与象征意义
角色 | 性格弧光与隐喻 |
---|---|
清太 | 14岁“小父亲”,尊严殉道者,偷窃行为揭露战争对道德的瓦解 |
节子 | 4岁纯真载体,营养不良致死象征希望被系统性绞杀 |
阿姨 | 战时平民缩影,以“配给米不够”为由驱逐兄妹,体现生存压力下亲情的崩塌 |
母亲 | 绷带裹尸的离场,成为战争无名受害者的图腾 |
故事脉络与毁灭轨迹
- 崩塌之始:
- 神户空袭母亲烧死,清太隐瞒死讯带节子投奔阿姨;以母亲和服换米遭节子哭撕,暗喻童年被典卖。
- 尊严之囚:
- 阿姨克扣饭团逼清太劳作,兄妹携锅遁入防空洞;萤火虫之夜清太高唱军歌,萤尸如雪隐喻理想幻灭。
- 湮灭终章:
- 节子误食弹珠濒死,清太取存款买西瓜;妹妹咽下最后一口道谢,骨灰入罐时战败广播响起,讽刺“胜利与生存的悖论”。
观众反馈与影响
争议与两极评价
- 历史立场漩涡:
- 中韩观众质疑影片“美化日本受害形象”,回避侵略责任(豆瓣近年评分降至7.9);
- 西方影评人辩护:“平民悲剧不应被国籍绑架”(《纽约客》)。
- 艺术价值共识:
- “煮石为饭”场景入选《时代周刊》“影史百大泪点”;
- 节子埋葬萤火虫时台词“为什么人一难受就会死?”成战争哲学经典诘问。
长期文化现象
- 产业层面:
- 推动“成人动画”类型合法化,启发《在这世界的角落》等反战杰作;
- 吉卜力首次双片联映(《龙猫》),票房惨败却成就艺术互补:生之喜悦与死之肃穆。
- 社会行动:
- 日本小学以节子病例作营养不良教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引用为“战乱儿童保护片”;
- “萤火虫募捐”全球筹款超2亿日元,援助叙利亚难民儿童。
电影总结
《萤火虫之墓》是高畑勋以骨灰为墨、萤火为笔写就的战争忏悔录——它撕碎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将炮火凝缩为一对兄妹掌心的温度:当清太在防空洞顶捕捉萤光哄睡节子,当节子将最后一口西瓜留给“没吃饭的哥哥”,人性在废墟中绽出的微芒,照见了所有战争最赤裸的真相:所谓国仇家恨,终将坍缩为个体生命的无声湮灭。
野坂昭如的原著之痛源于“未尽之责”,高畑勋却以清太的“竭尽全力”加重悲剧:纵有孤勇,蝼蚁何抗时代巨轮?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配给米、黑市秤、空袭警报,实为织就命运铁网的丝线,而萤火虫的转瞬即逝,正是乱世生命的终极隐喻——那些被碾碎的纯真,从来不是战争的副作用,而是战争本身。三十七载萤光不熄,当俄乌孩童蜷缩防空洞的画面重现荧幕,高畑勋的警钟愈发震耳:
“萤火虫的坟墓下,没有胜者,只有未被聆听的亡魂。” —— 微光不息,照见人类嗜血轮回的宿命。
1. 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用户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仅供用户交流学习,禁用商业用途或盈利,下载后请在24小时之内删除;
2.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不参与录制、上传、存储,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告知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断开链接;
3.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展示信息,仅限用于试看学习和参考,不得将上述资源用于商业或其它非法用途。